校本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校本研究
课堂相映成趣 研究相辅相成

——温州市“科学学科初小学习进阶研究”研讨会举行

作者: 来源:籀园小学 发布日期:2014-10-15 浏览次数:

10月9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研讨会——“科学学科初小学习进阶研究”在温州市实验中学进行,活动围绕小学、初中教材中都有涉及的《声音的传播》这一内容进行研讨。温州市籀园小学陈侃老师和温州市实验中学胡碧老师进行了现场教学展示。活动由温州市教研院主办,参与人员有来自温州市各中学、小学的科学教师和市名师朱小雪工作室成员近300人,温州市初中科学教研员黄鹏飞老师和小学科学教研员施昌魏老师、温州市教研院杨向群副院长做现场指导。

声音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如何对它展开研究,这对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陈侃老师带领籀园小学四(7)班同学开展了典型的探究活动。陈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熟悉的“土电话”中引出“声音的传播”这一探究主题,用童趣的语言激发兴趣,把学生一步步带入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长时间探究的活动中。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在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声音是否可以在各种物体中传播,不同的物体传播效果是否不同”。整节课弱化纯粹的概念教学,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性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探究中初步建构“声音传播与波”这一抽象概念。胡碧老师针对初中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播放视频、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概念的掌握。如任务一:举证发声的物体确实在振动,而振动停止则声音消失,在这过程中认识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转换法。通过举例、设计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固态、液态或气态等介质。任务二:通过调查学生对声波认识的前概念,知道声波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任务三:分析、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快慢的数据,了解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籀园小学陈侃老师执教《声音的传播》

实验中学胡碧老师执教《声音的传播》

相同主题的两节课,展示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小学和初中课堂上呈现迥然不同的面貌。小学课堂上孩子们展示了童真好奇、活跃思维,整节课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初中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表现得扎实、严谨,课堂容量大,教学效率高。

这样的“同课异构”让现场的听课老师大呼新鲜、有趣,同时引发了大家思维的碰撞和全新的思考:小学、初中教学目标定位、方法选择、学情基础如何把握,如何衔接,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究的课题。温州市籀园小学黄卫华老师和温州市第十七中石琦老师分别对陈侃老师和胡碧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市小学科学教研员施昌魏老师建议小学科学老师通读初中科学教材,认为了解“上游”指向——初中教学目标和内容有利于加深对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倡议大家要强化对小学科学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市教研院杨向群副院长认为研读小学科学教材、加强学生前概念的调查是高效率进行初中科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杨副院长强调说小学和初中的科学教学都有独特的价值,均不可偏废,侧重点不一样,是由学生的发展基础决定的。小学、初中科学教学不能趋同,而要在强化这个“不同点”的基础上进行衔接的研讨。市初中科学教研员则从小学、初中的课程标准比较出发,分析了两节课的教学思路和目标达成,同时做了活动总结。黄鹏飞老师总结到,从现场的效果来看,这样的研讨很有价值,大家的研究的热情很高,想法很多,必将促进小学、初中课堂教学的变革,达成相辅相成的效果。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的活动将陆续开展。【文/薛海珍、丁国锦  图/程茜剡】

 

教学研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