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讯
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资讯|教育时讯
让孩子成为孩子

作者: 来源:报刊转载 发布日期:2014-10-09 浏览次数:

最近,我一直在做一年级新生的家访。家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小的孩子心中,除了期待,还隐藏着不少担心甚至恐惧。

遇见一个小女孩,小脸圆圆的,思维敏捷,用词老练,活泼泼地介绍自己画的画。她的父母都是医生、博士学历,有时带她去上班,她一点儿都不怕生,经常跟年轻医生磨嘴皮子。

我送她一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她差不多能全书通读。我问她这些字是谁教的,她回答:“当然都是我自学的啊!”惹得我们哈哈笑。

我听见她的喉咙里时不时发出轻微的“呃呃”声音,她爸爸说是抽动症的症状。虽然他们说从来没对孩子提什么要求,但读小学还是让女孩感到焦虑了。

还有一个小男孩,妈妈说他很黏,大人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我观察他,觉得他的依赖性确实比较强,别人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他都会习惯性地将眼光投向妈妈。

另一个男孩则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这是一个超级阳光的男孩,小名丁丁。

丁丁很开心地给我介绍“过山车”,很激动地比画跟爸爸怎么玩打架,还告诉我他是小区里的“小明星”,大家都认识他。

当我送上跳绳、绘本,他并没有雀跃;当我说“我再送你一样东西,你就可以成为天长小学的学生啦”,丁丁顺口吐出来的是“随便”,之后不管是“你想读天长小学吗?”“继续读幼儿园去?”之类的问题,他都用“随便”来打发。爸爸希望他改口,他还当场跟爸爸闹。

从中可以看出,男孩丁丁只是貌似阳光,当教师的礼物带给他的可能是“要求”和“任务”时,他便用“随便”来抵抗内心里的不安和不确定。

由此想到,我们是不是更该理解为什么开学后会有学生不愿进教室,为什么会有学生读二三年级了还在家里哭闹……

其实,恐惧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对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人、不能把控的局面,有所恐惧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恐惧,就像没有痛感的人一样,反而不能适应环境而生存。那么,在幼小衔接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学生的恐惧在哪里,衔接的障碍在哪里?

家访时不难发现,能像丁丁这样想说就说、有问必答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更常见的是没回应、躲闪、在沙发上爬,即使回答也是非常简短的几个字。

从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方面说起,是打开话匣子的法宝,是亲近的开始。说到自己亲手做的陶泥和画,以及和墙壁上自己的奖状合影,再拘束的孩子也会是满脸得意。

也许,人见人爱的丁丁在家经常得到所谓的善意“提醒”:“丁丁,你要读小学啦,那你就不能玩了。”

“丁丁,读小学作业很多的,你不要被老师批评啊!”

“如果饭吃得慢,老师就会让你站在旁边的。”

……

   于是,孩子用“随便”来抵抗自己的无力。

当然,也有很多孩子兴致勃勃地渴望成为小学生,希望戴上红领巾,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但他们面临的挑战不见得就小,说不定读了几天,发现没有想象中的好玩,于是也会有所抗拒。那么,我们该如何消解才好?

开学典礼上,让高年级哥哥姐姐们为新生戴上自己做的胸花,让第一周从儿歌起步,讲绘本故事,通过游戏来互相认识,用自己的照片和最得意的作品来布置环境,就是努力在营造安全的氛围。

最大可能改变课程形态,让“天天十分钟”唤醒美好的早晨,让社团好玩有趣,让作业校内完成……努力做儿童课程,做儿童喜欢的课程。

之所以会关注学生的恐惧,也因为我本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做事情比较慢,又总希望能做得让自己满意,事情一多、任务一重,就不淡定了。

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慢慢来,我们慢慢等待,无限期待,多一份悲悯和呵护,营造更宽松、平和的氛围,也许能让学生早一点挺过成长之痛,迎来更茁壮的成长。

让孩子成为孩子,让他们做回自己,减少不必要的恐惧。这是我的理想、我的期盼。【文/王怡文 杭州市天长小学  摘自201495  浙江教育报】

 

教育资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