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课,已经进入“打假”阶段……
随着整理课的深入践行,现在“我们要像做家务一样整理我们的学习”的整理理念已经深入到实小每一个师生的心中,在学校师生对“怎样去整理”这一最本质最基础问题的深入理解讨论再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比较熟悉整理的程序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学生的“假整理”问题还是比较普遍,整理课现在是到了“打假”的攻坚阶段了!可以以黄海老师和林乐珍老师给我们发的几条短信为证:
提醒:前半节课的互动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序、有效学习,如果无效或者只是形式,还是让学生安静学习为好。但静下来后,老师要特别关注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2010-1-11发的短信)
问题是:整理课后半段时,在外面的学生无所事事。(2010-1-04发的短信)
笔者注意到,从学期开始,几乎每条整理课的短信都提到了这样的一个词语:“有效”。
这个“假整理”,我想指向的应该是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指向老师的“假整理”。老师是整理课上最最核心的人物,虽然没有登场,但是,老师必须在整理课上进行巡视,进行组织,进行点拨。(这个层面笔者不展开论述)
二是指向学生的“假整理”。
这个假整理又分别指向学生的两种“假整理”状态:
一、自主梳理阶段的“假整理”
1.茫然无措型
此类学生大多属于学习后进生。由于本身或自主调控能力较弱,或学习习惯较差,或缺乏学习兴趣,他们对一天学习了什么,心里根本没有底,根本没有印象,根本没有兴趣去回顾去梳理。因此,整理课音乐响起的时候,在大部分孩子静心思考时,他们要么还没有准备好相关的本子,以借故掩饰自己的不安;要么东张西望,以期从别人那里获得启发;要么茫然呆坐,什么事情也不开始去做。到整理课下课临近结束,他们再匆匆忙忙地抄写几个词语来敷衍了事。这样的学生在各个班级中可能都会遇到。
2.埋头苦写型
此类学生则属于中上的学生。他们有着很积极的心态,掌握了一定的整理方法,学习习惯较好。问题是,为了迎合老师的“整理课评分”要求,为了取得更好的整理分数,他们大多数是匆忙扫一眼课文之后开始写,抄完词语抄句子,抄完句子抄词语手册。自主梳理阶段忙得不亦乐乎。这在语文学科的整理中尤其如此。不仅没有良好的效果,还使得数学英语这两门学科没有整理的时间。可以说是“事倍功半”
二、讨论交流阶段的“假整理”
讨论交流阶段是我们师生研究讨论并得以教学相长,互动相长的一个非常好的阶段。但是,可能由于讨论的不确定性,讨论的空间限制以及人数的限制等等因素,如何使这一板块发挥切切实实的作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讨论交流之一版块中,最常见的问题有:
1.讨论内容的荒芜——“没什么好讨论的”
整个班级还是延续了前一个整理梳理的阶段,学生还是安静地在本子上写啊,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再写下去的了,但是时间总是要让它过去的,只好再写,再等。
2.讨论范围的狭窄——“别人的信息,我不知道”
因为整理课更重要的是指向于人的一种思维状态,因此,每个人都难以尽知别人的信息。哪个人有哪门学科的问题,哪个人又哪些学习上的疑惑,哪个人又有哪些良好的整理方式,哪个人又有了什么新的惊喜。很难知道。以往的整理课中,运用了“信息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在学期的工作中,笔者发现,这样的信息栏还是有它的弊端的,比如说,要仔细看,才知道哪个同学有问题(意味着另一个或几个孩子就得中断她们的整理工作或者说牺牲她们的整理时间);一个学生获得这样的信息后去教另外一个学生,会影响其他同学,更何况对错也不知道,而且老师就在教室,(很多情况下老师是空着的),那又何必要让学生去说?
……
笔者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可以使整理课更加有序有效。因此,这个学期,我们提出:整理已到“打假”阶段!这是一场攻坚战,这是一场持久战,这也是一场必须要打胜利的战!
【行动与策略】
整理课,其实是一场 “学习能力”养成之战。
一、千里之行,始于习惯
千里之行,始于习惯。针对第一种“茫然无措”类型的孩子,笔者采取以下方法培养他们的习惯:
1.外部约束策略
孩子状态的茫然是因为对自身的表现亦很茫然。针对这一点,出乎意料地,我赢得很漂亮。记得是上个学期,我们组推出了“整理课个案观察法”,当时,我很详尽地记录了几名学困生从整理课铃声响起到整理课上的一举一动,诸如:X点X分,小亮(化名)寻找整理本,用时两分钟,X点X分,小亮(化名)发呆,用时1分钟等等……事后,我把课堂上所观察生的表现一一念出来——之前整理课上的一点一滴如同录像一般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震惊了!之后的整理课,只要一看到我拿着那白色的本子,他们无形之中就减少了许多课上彷徨发呆的时光。五年级这个学期,只要一看到孩子的状态不对,我就开始进行个案记录,以此从外部的约束中促使孩子有效整理。渐渐地,孩子们进入整理的状态越来越快,整理时候的思绪特别宁静,特别集中。这样天长日久,就会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扶放结合策略
针对有些学习能力稍弱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整理,老师则采取了“扶”的原则。
我们班级有几个孩子能力比较弱,在老师的约束下,也开始整理。但是,他们不会,只能佯装整理。这个时候,老师的引领非常重要。因此,整理课上,有时候就需要老师站在他的角度去教他整理。
3.开放自主策略
“埋头苦写型”的孩子,假若她是不会整理,老师则同样要在身边加以辅助。假若是成绩尚可的孩子,则一定要发扬尊重的教育原则,反复强调并践行“不以整理本为唯一评价方式”的原则,充分信任孩子,告诉他们,如果已经会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再花时间去重复一遍,要把“时间花在刀刃上”,要“每分钟都有新的知识在增长”,我要求他们准备好两样东西:一是工具书,比如新华字典,成语词典,英语的“掌中宝”查询机等,二是课外拓展的一些东西,比如相关的阅读材料,精选的拓展练习。对已经会的知识,只要运用快速地类似于过电影这样的回顾即可。然后花精力去探索发现一些课堂内老师没有讲到过的,或者自己仍有问题的部分。使自己的知识点更加扎实,知识面更加广阔。一定要杜绝优秀学生“炒冷饭”现象。
二、思考出奇兵,交流共精彩
针对“交流讨论”版块我们班级在“信息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了一个“互动交流板”:在教室前黑板上划分出三个版块:语文、数学、英语各一区域。
学生可以在自己的黑板版块上写自己在自主整理环节中所收获的她觉得特别重要的可以给其他同学以启发的知识点;也可以写自己查阅到的别的同学可能没有办法获得的知识;也可以求助,写出自己的疑惑,需要谁来解答。
不仅学生可以写,老师也可以写。(我觉得整理课说的老师不能参与不是说老师就不能有些许的提醒。在某个知识点上,也许班级的同学都有着同样的错误,这个错误不能让孩子带回家,但是又不能打断孩子们整理的思路,怎么办呢?这个时候,黑板前的交流区域就显得格外重要。老师写上只言片语,已经整理好的孩子可以瞄一眼,做一个参考,正有疑惑的,瞄一眼,则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疑解惑,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最多孩子的问题,省时高效;当然,还没有整理好的孩子他们也不会去看黑板。)
以12月2日(星期三)整理课片段为例:
今天语文整理的内容是梳理《地震中的父与子》。前20分钟过去后,开始有学生上来写。
小炎通过查字典,发现殷还有一种读音yan。于是他上黑板写的是“殷(yan):赤黑色。如殷红。”
小宁查字典,了解了生字“曼”的意思,他上黑板写的是:曼:①延长②柔美,如曼妙、轻歌曼舞。查“日”部。
善于整理的小慧则梳理了课文中“父亲”的心情变化:悲伤——急切——坚定(后我改为坚决)——惊讶——幸福美满(后我改为兴奋激动)
其他学生有的抬头看,汲取信息,然后在自己的整理本上加以补充完善。有的则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数学:整理的内容是整理梯形面积。有一名学生上黑板画了一道图形题。这道题与课本内容稍有提高,引来很多感兴趣的同学,于是,老师和这几位孩子一起到走廊外面加以讨论。没有多少时间,孩子们满意地回到教室。
英语:整理内容是预习英语中表示12个月份的词语。有学生在黑板上求助:为什么英语的月份单词都这么长?袁老师看见了,连忙在旁边打上“☆”表示非常满意,考虑到孩子并不了解,也没有办法查阅资料,老师给出了答案:英语12个月份是有典故的,因此特别长。有兴趣上网查,了解背后故事,就更好记忆了。
也有学生提出:这英语单词太难记了,有好方法吗?这个学生一写上去,就有几个孩子约她出去,“传授”方法。
还有学生提供新的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
……
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与适应后,学生都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则:
自己完全整理完毕才可以看交流互动板,尽量地吸取黑板上有利的信息。
黑板前如果学生很多,则继续整理自己的内容或者看其书写。
如果自己要告诉别人的信息与自己的重复则不写。
如果看到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话题,可以去找出题人讨论。
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整理课的兴趣陡增,整理课给人一种:紧凑、灵活、高效的感觉,令人欣喜不已。
版块互动交流板的成效:
1.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汲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善于从别的同学那里获得有效的知识,完善补充自己的知识网,在讨论与交流中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解决了困惑的问题。并且在一群人感兴趣的话题上展开讨论——这打破了“信息栏“的被动的一个教一个的局限性。
2.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
能够在“互动交流板”上写意写自己的问题,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于是尽量去寻找关注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以期望得到大家的共鸣和老师的表扬。(老师会随时关注,给好的点子或问题打上“☆”,不是很合适的,则私下与出题的学生商量,并擦去)。这样一来,学生肯定会很真实地展现自己的观点或问题。事实上,这也可能是很多孩子困惑的问题。或者,某个学生的问题会引发更多的思考。提供他深度思考搜集后所找到的知识。
3.使班级的学习气氛陡然加浓。
在推出“互动交流板”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和其他两位老师也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个“互动交流”板多带来的变化:孩子们上整理课时候的期待眼神;孩子们带的工具书多起来了,上课时查阅工具书几成习惯;在走廊上,几个孩子讨论着黑板上某道题目的热切……让笔者不禁欢欣雀跃,实实在在的觉得,我们班级的整理课有点样子了,搞出点实效来了!
【问题与思考】
一、整理课上若干版块还要改进再改进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想,是不是整理课也可以这么说?每节整理课下来,总能发现很多的问题,总有许多等待去改进,比如说“互动交流”版块:
孩子在黑板前书写时候花费的时间显得过长,是不是可以采取某些符号代替?黑板的空间还是太小,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得这个交流板更大?
……
二、整理相关的理论还要学习再学习
要有理念的观照才可以使实践走远。整理课是我们学校的独创,相关的研究少之又少,但是,隐约觉得,只要我们抓住整理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之一本质,广泛阅读相关的理论研究书籍就能找到更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方法。就能使整理课更加实效,更为孩子终身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师的整理习惯还要培养再培养
行文至此,我很真诚地坦白,我也有过“假整理”的现象:有时候,事物繁杂,到了最后一节课,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去做“个案观察”,再去细心辅助——不是不愿意,而是做不了。有时候,又因为自己的“随意懒散”的作风,总是不善于保存资料,总是不喜欢随时拍照,小结反思的次数太少——很多时候,我做了,但是没有留下多少可以回顾梳理的东西。还以“互动交流”版块为例,开学初,并没有动过要研究整理课“讨论交流”版块的念头,期中的时候,孩子们做得着实出色,可除了整理本,我没有留下任何资料。临近期末,复习工作一紧张,好不容易养成的“互动交流”习惯,又开始有了后退的迹象……
反思完毕,总结完毕,下个学期:整理课要继续“打假”,继续改进,及时记录,及时反思,争取这场攻坚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