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整理课是我校为了孩子终身发展而设置的一门独创性课程。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并形成自主、高效、个性化的优质整理的能力和良好的整理习惯,并把良好的整理能力与习惯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方面,让每个孩子努力成为最好的自我,是我们整理课的追求目标。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应是一个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工程。在大整理观的理念下,我们的着眼点首先是学科的整理,学生整理的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要以学科的整理为载体。
在小学的六年中我们又应该如何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培养我们的孩子能在数学学科上学会并养成自主、高效、个性化的优质整理的能力和良好的整理习惯呢?在不同的年段我们又到底要培养孩子在数学学科方面哪些整理的方法和习惯?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两年我们对整理课的认识和探索,我们认为中段的整理课是小学阶段整理课的关键期,它是从低段的“一招一式”的“基本功练习”到高段“自主、高效”的“个性优化整理”的过渡阶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中段的数学整理课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二、实践与反思
从一年级开始我常常在思考两个问题:
1.在数学方面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整理的方法、策略和良好的整理习惯?
2.我们该怎样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培养?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结合几年来对整理课的探索,回顾整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
一、二年级“一招一式”的“基本功整理”(以扶为主)
三年级的 “菜单式”的“板块整理” (扶中有放)
四年级的 “导航式”的“自主整理” (放中有扶)
五、六年级的“自由式”的“个性化整理”。(以放为主)
在这整个过程中中段的整理课是小学阶段的关键期,它是从“低段”到“高段”、从“扶”到“放”的过渡阶段。
在三下的时候,我们曾经试着放手让孩子进行自主整理,但大部分的孩子无从入手,不知该整理什么?经过仔细分析后发现,因为“菜单式”整理是教师“发指令”,孩子“执行式” 的被动整理(见课件)。如果现在马上放手学生无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整理。总觉得在这个过渡阶段还得有个“脚手架”再扶孩子一把,从而想到了“数学整理导航”的想法。
我们根据数学学科内容分成“新授课”、 “练习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四种不同课型的整理,并归纳出各种课型具体的整理方法,让孩子们自己根据“导航”进行自主整理。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将“数学整理导航”印发给每位孩子,让他们将“导航”贴在数学书上。在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结合平时的教学,对这四种课型的整理进行一一的指导和培训。“扶”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的孩子就能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有效的自主整理。孩子们在“整理导航”的陪伴下,自主整理的能力得到培养,整理的效率也有较大的提高。整理课上不用我们老师开口,学生就能自主的根据“导航”进行整理。教师只要在边上巡逻,关注个别孩子就可以了,所以我们的老师就更轻松了。因为整理导航效果不错,对“语文”“英语”学科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后来“语文和英语”也相应出台了各自的整理导航。
“新授课”的整理 1.想: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看:书上的例题 3.测:选或编题自测 4.疑:质疑问难 | “练习课”的整理 1.想:今天巩固练习了什么知识? 2.看:看相关例题,了解知识点。 3.练:收集分析错题 4.疑:质疑问难 5.订:练习 |
“复习课”的整理 1.想:今天复习了什么知识? 2.看:本单元例题,比较 例题间的联系 3.理:整理罗列单元知 识点(举例说明)。 4.疑:质疑问难。 | “试卷讲评课”的整理 1.看:整份试卷的内容。 2.选: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题目 (在试卷上做上记号)。 3.纠:(收集错题并进行原因分析) 4.评:自评本单元学习情况。 (用简要的一两句话写学习反思) 5.疑:质疑问难。 |
要达到完全放手进行“自主、高效”的“个性优化整理”,我们还要让孩子将“导航”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最终要脱离“导航”,四下的后一段时间我们引导孩子将导航内化。(上学期末我还对四年级6个班205名孩子的整理现状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整体情况良好。75%左右的孩子已经较好的将“整理导航”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整理的兴趣有待培养和激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仍有14%的学生不喜欢整理课,34.1%的同学认为一周只用安排一节整理课。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1)学生不愿意写。导航实施的过程中要了解孩子是否学会自主整理,必须要在整理本上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师对孩子的整理情况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的依据。而且语、数、英都得写比较辛苦。
(2)受评价标准影响。在那个阶段我们评价孩子整理的好不好,主要看三门功课是否整理完、整理本写的怎么样?有部分孩子在整理课上往往给自己平脸、甚至哭脸。本来上一节课高高兴兴的,上了整理课后带个平脸、哭脸回家。
针对以上情况,本学期对整理本的“写”给以新的导向:要抓重点的写,不必每门功课都要写。有时看看书便可,或是将课堂笔记本和整理本合为一本,整理本上只记重要知识点。至于整理情况的评价,笔者认为只要孩子能认真整理、有所收获就应该得笑脸,特别要给那些“后20℅”以人文关怀。
2.对孩子“个性化差异”整理策略的引导和培养。
在一节整理课中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统筹安排语、数、英三门功课的整理,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整理,有的孩子有的学科课堂笔记做的好,学习内容掌握的好便不用整理,而有的学生只要做好查漏补缺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