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童谣,是指儿童唱的歌谣。古人说:“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五)它是民间文学中一支最绚烂的花朵。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童谣,这些童谣主题积极阳光,内容丰富多彩,节奏轻快活泼又富有音韵美。它们陪伴着儿童逐渐长大,是开启儿童内心世界的钥匙,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也选编了一些童谣,但数量不多,一、二年级四册教材共37首,平均每册10首不到,且总体品质不够高,功能也略显单一,主要是为了识字而选编的,趣味性不够。考虑到童谣极高的文学价值、教育功能,笔者近年来,在低年级开展了海量童谣诵读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行动与策略
(一)融入语文教学,在课堂中穿插诵读
1.增添情趣,降低拼音难度。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方式,一年级学生一入学,首先要学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抽象的符号文字,不仅字形难辨(如“b-d”、“p-q”、“ui-iu”、“ei-ie”、“ou-uo”等),其拼写规则也较复杂,对7岁的孩童来说,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汉语拼音的学习,真的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借助童谣来辅助拼音教学,不仅可以给枯燥的学习增添情趣,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拼音的难度。例如,为了帮助记忆拼音字母的音和形,笔者补充了诸如“小兔请小猪,帮它盖房屋。房子盖成像个“u”,小兔看了哇哇哭。不挡风,不遮雨,这样的房子怎么住?”这一类的儿歌;为帮助掌握拼音的拼写规则,笔者补充了“j j,抓小鸡,小ü脱帽爬上梯。q q,升国旗,小ü脱帽敬个礼。x x,水盆里,小ü脱帽把澡洗。”这一类的儿歌;在学习韵母时,每学完一组韵母,笔者就补充相应韵脚的注音童谣供学生诵读,遇到新学的韵母,就用大号字体标红显示。在反复见面的过程中,学生加强了对韵母的记忆,在反复诵读中,也巩固了拼读方法。
2.读读认认,实现大量识字。
一、二年级最重要的语文任务就是识字,只有实现大量识字,才可以提早开始阅读。童谣的特点就是十分简短,字数一般在50字以内,短的甚至只有十几字,而且其中出现的汉字基本上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以7、8岁儿童的记忆力,在短时间内把一首童谣背诵下来,是件比较轻松的事情。很多优秀童谣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一代代地留存下来。因此,笔者充分利用晨诵短课时间,教孩子诵读童谣。在教授童谣时,先通过口口相授帮助学生记忆,待学生会背了,再引导他们对照文字认读,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认识了了很多汉字,为学生的提前阅读做好了铺垫。
3.阅读拓展,深化感受认知。
教材编者在一、二年级选编课文的时候,尤其注意到了题材的丰富:有描写四季风景的,有反映环保主题的,有表现朋友情谊的,有鼓励动脑思考的,有介绍自然常识的……。配合课文主题,补充童谣阅读,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使学生的感受和认知更进一步。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笔者补充了张秋生的《蒲公英》:“一棵蒲公英,一群小伞兵。风儿吹,飘哇飘,一落落在青草坪。阳光照,雨水淋,长出一片蒲公英。”这首童谣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向儿童介绍了蒲公英繁殖及生长的过程,对课文的内容恰好是个不错的补充。又如,一年级上册识字(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要求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并说说有趣在哪里。教学这课时,笔者补充了《骑竹马》(骑着马儿满地跑,我的马儿长得好,我的马儿不喝水,我的马儿不吃草。)、《跷跷板》(老虎大,兔子小,跷跷板上玩开了。小兔子,用力跷,老虎不动也不摇。打老虎,抬抬脚,小兔蹦得八丈高。蹦得高呀摔一跤,嘴巴跌成三瓣了!)等童谣,以此来勾起儿童的生活回忆,鼓励他们说说自己玩过的有趣的游戏。通过这种“1+X”式的童谣阅读,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对事物的认知丰富了,对情感的体悟也更深了。
4.仿说童谣,促进鲜活表达。
童谣的语言是儿童的语言,简单明快、多姿多彩。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语句的堆砌,返璞归真,娓娓道来,却最受儿童的欢迎。如童谣《小白象》:“小小白象,鼻子长长,翘得高高,钩住月亮。钩得累了,摇摇晃晃,月亮掉进,小小池塘。小猴看到,兴奋异常:这个甜饼,一定很香!我来捞起,大家尝尝!” 这样的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内容符合孩童异想天开的心理特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童谣大量运用双声、叠韵,以类迭的方式呈现,让童谣的语言充满动感,生机盎然。儿童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他们最善于模仿,这些鲜活、充满生命力的语言,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因此笔者经常创设机会,让孩子仿说童谣。借助诵读童谣培养他们的语感,通过仿说童谣来促进儿童的语言表达,提高了他们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结合各类活动,开展主题诵读。
1.结合行规教育诵读
小学一、二年级,正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道德观的关键时期。要让儿童积极发现并模仿美的行为,单纯的说教效果是不理想的。这个阶段的儿童,更愿意接受形象具体的事物,讨厌枯燥乏味的说教。而童谣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它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规范和伦理道德融入其中,相比故事,更简练,更易于儿童欣赏、接受和效仿。
如,有些童谣从正面讲道理,树立学习榜样,如《老乌鸦》:“老乌鸦,年纪老,飞不动,跳不高,躲在窝里呀呀叫。小乌鸦,身体好,捉到虫,找到肉,送给妈妈吃个饱。”有一些则举出反面事例,告诫学生不要这样做,“见不贤而内自省”,如《兔子过马路》:“兔子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红灯亮闪闪,装作没着见。手机贴耳边,边走边聊天。“咚”的一声响,车拐在腹前。”有的童谣通过暗示,告诉儿童正确的做法,如《公鸡叫》:“公鸡叫,天高了,娘们起来把柴抱,小孩起来把书抱。”有的童谣则通过逗趣达到教育的目的,如《羞呀羞死我》:“红公鸡,喔喔喔,抓抓脸蛋笑话我。笑我不读书,笑我不干活,只知要馍馍,羞呀羞死我。”如此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孩子读来亲切,易于接受,犹如春风化雨,点滴渗透。每当孩子出现违规违纪现象,笔者不急于批评讲理,而是选择一首于之相契合的童谣,让孩子诵读,读着读着,犯错的孩子自己就脸红了。
2.结合校园活动诵读。
我们的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借助主题式童谣诵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地认识到活动的意义,在活动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如入队仪式前,给孩子诵读《红领巾,飘呀飘》,了解红领巾的来历和意义;两操锻炼时,给孩子诵读《我学小草弯弯腰》,体会运动的好处,鼓励学生积极锻炼;金秋读书节,引导孩子诵读《读书的一天》,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消防演习时,给孩子诵读《消防安全歌》,帮助学生快捷地掌握逃生知识……
3. 结合传统节日诵读。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许多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反而显得苍白失色。每当“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到来时,人们尽情狂欢,热烈庆祝;而 “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却日趋清冷。许多少年儿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文化内涵、各类习俗的了解越来越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其实,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表现传统文化的节日童谣还是很多的。如童谣《正月十五月儿明》(正月十五月儿明,家家户户闹花灯,走马灯,凭气转,转出一片好风景,三娘推磨脚踢键,吕布大闹凤仪亭,孔明手拿羽毛扇,刘备招亲下江东,天官赐福加官跳,国泰民安享太平。)不仅介绍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闹花灯”,更详细描绘了“走马灯”内张贴的故事图案,其中包含了很多历史典故,给儿童以无限遐想。又如童谣《三月三》(三月三,好踏青,绿女红男结伴行。扯回地菜煮鸡蛋,都说延年去病灵。)描绘了一幅青年男女结伴踏青的热闹场面。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现在我们不但不过这样的节日,就连知道这个节日人也越来越少了。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大量流失的忧虑,笔者搜集了大量的传统民谣,每逢中国的传统佳节,就让孩子诵读相关的童谣,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使他们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为自己是华夏子孙而感到自豪。
4. 结合家庭生活诵读。
亲子阅读,是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形式。笔者认为,亲子阅读首先可以从亲子诵读童谣开始。亲子诵读是亲子阅读的起步形式,是蓄力,是萌芽,是亲子阅读的前奏。开展亲子诵读,不仅可以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也可以使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解决诵读理解难点,拓展课外知识,积极探索未知世界,丰富学习方式,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此,笔者特意编写了一本《亲子童谣诵读手册》(见附录),手册中不仅选编了各类童谣,并且提供了“亲子提示”:有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互动诵读的;有鼓励孩子向家长提问请教的;有结合童谣教家长和孩子如何玩亲子游戏的;有建议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查找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借助这本手册,学生在课外不仅积累了大量优秀的童谣,同时也逐渐形成每日读书的习惯,为其终身读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搭建展示平台,促进童谣诵读
大量的积累也应有必要的输出。只有给孩子们搭建丰富的展示平台,猜能使他们诵读的兴趣和热情维持在高点。因此,笔者会定期开展“童谣秀秀秀” 的诵读比赛、“我手绘童谣”的书法、读绘作品展览、“创意演童谣”的专题演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大量诵读童谣。
三、成效与分析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海量童谣诵读其教育教学的价值是巨大的——
(一)辅助语文学习,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语感是在反复诵读吟咏中培养的。通过海量的童谣诵读,学生积累了大量儿童化的、真实、生动的语言,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将童谣引入语文课堂,学生拍着首读读、唱唱、演演,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新鲜感和活力感。
(二)诵读代替说教,促进良好行规养成
借助诵读童谣来指导学生养成
良好的行规,使他们在童谣中找到了参照物,逐渐学会内省反思,比起生硬的说教来,更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现在,很多小朋友在看到小伙伴犯错的时候,还会用童谣来给他讲道理呢!
(三)丰盈儿童生命,助力儿童精神成长。
童谣主题丰富,内容涉及面广,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帮助儿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使儿童获得美的享受,获得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憧憬。借助大量的童谣诵读,使儿童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他们的心灵得以浸润,情操得到熏陶。
反观两年来的实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童谣的搜集整理是一项比较浩大的工程,目前我们的童谣主要还是以现代童谣为主,将来笔者希望通过更广泛的搜集,整理出古代和近现代的优秀童谣,以及少数民族的歌谣,来进一步丰富童谣资料库。
2.亲子诵读的实施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但也有一些孩子由于父母在外地,由爷爷奶奶辈照顾或是寄宿在托管班,这部分孩子很难实现家庭亲子诵读。笔者准备接下来将亲子手册里的童谣录制成音频,帮助这些孩子解决家庭诵读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