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30日,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数学拓展课程省培活动在我校举行。《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主编陈洪杰先生、台湾京尼教育集团王圣昌老师、温大小教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章勤琼老师,以及来自各县市的百余名一线数学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章勤琼博士带来讲座《数学拓展课程不是简单做加法》。章博士提出,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它的价值在于可以补充数学学习内容、开拓视野、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小学数学课程发展。在数学拓展课程开发中,章博士提出应重视三种转变,即从知识点到大观念、从方法到思维、从增长见识到形成体系的转变。数学拓展课程体系的形成应从散点状知识层面的补充、到拓展知识与教材内容的联系、到基于年级与知识结构的网状联结,最后形成数学拓展课程体系。章博士的讲座为学校数学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指明了方向。
28日下午,十节数学拓展课例展示有序开展,温州中通国际学校邹安琪老师带来的《四边形地图》,通过猜图游戏让学生用提问的方式聚焦各种四边形的特征。王圣昌老师带来《度量天下》一课,通过四则阅读材料,了解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所施行的各项举措,一个个富有挑战的问题引导孩子理解度量的本质,统一度量的意义,以及后续学习中对度量概念的迁移。
我校的黄央央和童彤两位老师在本次活动中也精彩亮相,高段的数学思维课《百人拉百灯问题》和中段的数学游戏课《揭秘数字华容道》带给与会老师全新的体验。黄老师的课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思考,童老师用《最强大脑》中的片段引入课堂,从二阶到四阶的探究,在华容道游戏中带领孩子感悟以退为进的制胜策略。
温州市实验小学唐慧荣老师重构了《科克雪花》一课。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上的画画课有什么差异呢?唐老师的课堂给出了答案,在她的引导下,等边三角形每条边无限延伸出小等边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在学生手中变成了美丽的“科克雪花”。
温州大学章勤琼博士也走上了小学的课堂,抓住单位的解释与转变,突破植树问题的关键,并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植树问题的模型。
来自温州市实验小学的苏娜老师和台湾的王圣昌老师都利用超脑麦斯学具带学生走进图形的世界。苏老师的《齿轮建模》,带领学生拼一拼、搭一搭、算一算,感受正多边形的特征,体会建模的思想。王老师的课堂更是让我们领略了两岸课堂文化的差异,在其规则的艺术、节奏的艺术、对话的艺术、结课的艺术背后是教学育人理念的差异。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的陈六一老师利用《数字地图》打通各类数之间的联系,建立数的网络。
压轴登场的是《小学数学教师》杂志的主编陈洪杰先生,从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开始,“未来,人类可以和外星文明进行交流,猜猜看,1+1还会等于2吗?为什么?”“外星人需要数学知识吗?如果需要,外星人可能会有哪些数学知识?为什么?”带领学生在情境中探究进制的奥秘,非一线老师的课堂果然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
“我知道,我来回答!”“我有不同意见!”课堂上,孩子们坐姿端正,思维敏捷,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思考,回答一个赛一个精彩,得到在场老师的赞赏。勇敢、自信、大胆、聪明,籀园学生以积极的面貌回应课堂,以端正的态度回报自己,学习正在真实地发生着。
本次最精彩的要数互动评课环节,设计上的意图体现着老师背后的教育理念,拓展课没有固化的教学内容,给了教师很大的自由度。老师们根据学情和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环节,为孩子们建立起更完整、丰富的数学课程内容。
撰稿:林 爽
摄影:林著伊
审核: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