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读书心得
温州市籀园小学 徐诗依
9月,忙忙碌碌。每天琐碎的事情,影响读书的时间总是不够,内心充满了负罪感。陈平原老师说过:“不是说书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实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因此,我还是利用晚上的碎片时间读完了于永正老师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建议》,感悟颇深:
一、于永正老师对读与写的理解。
于老师说:“读与写是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
看到这段话,我就想起我坚持写班级日记的那段时间,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能成为我思考的问题,都能成为我写作的素材,也让我的脑子里充满新的想法,充满动力。所以,我也利用国庆假期,对自己前一段时间的生活工作进行复盘,调整心态,调整计划,激励自己一定要坚持读书写作,希望在这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更有智慧,同孩子、孩子们共同成长。
二、于老师说“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要太厉害。”
于老师引用孔子的话“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和而严厉,威仪但不凶暴,恭谦礼让却又自然安详。)二年级家长会上,我对家长们说过一句话“温柔而坚定”。对待孩子,温柔宽容绝对不能少,但该有的规矩,原则也要坚定,这样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好,不宠溺孩子,也不糊弄孩子!
三、细节是艺术。
于老师书中的第二篇文章就是《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更加注意细节,朗读的,写字的以及其他方面的细节。”“细节处理的越好,距离荒蛮也就越远。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班级管理中也很关注细节,对学生、对家长要求都会很细致。有时候会质疑一下自己,会不会管的太多了反而不好?这样会不会太过于较真儿?
但是读了于老师对细节的处理,我对自己的做法更加肯定,特别是四年的孩子,必须从细节严格落实,这样才能养成好习惯。这就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对自己的反省肯定激励。
让我们一起真正听到孩子们的无助,真正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耐下心,细致化,小步快走,做他们的人生教练,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
五、印象最深,感悟最深的是于老师对自己一生教育的回顾:
(一)背诵古诗文
(我的行动:正在我们班实施,行动中反思改进!)
(二)读课外书
(我的观念及行动:现在以激发、保护孩子的兴趣为主。)
四年级这个阶段家长的作用比较大,首先得让家长有正确的观念,否则会离目标渐行渐远,其次得督促家长克服困难主要是克服惰性,坚持给孩子读书讲故事。要让家长成为孩子爱上阅读的推力,而不是阻力!
同时我也告诉自己:不要奢望别人和你同频同振,只管像老农民一样,不管收获,只管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播种就好了!
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的愉悦”有激发学习兴趣的巨大作用。
老师们的肯定、鼓励、表扬,让她对学习充满兴趣,对任何活动都很积极,形成了良性循环。
家长的肯定、记录、分享,让孩子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胜任感,促进了正循环。
所以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体验成功,获得胜任感,慢慢就会有自主感!
用一个月的时间适应、调整。用读书写字来静心,告诉自己:要坚持读书,要勤于思考,善于反思,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改进。
在这过程中要始终坚守教育情怀,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是要有教学勇气,敢于实施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影响和带动家长,为了孩子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