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心得
阅读者:陈洁
【书籍信息】
书名:《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者:吴非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个人推荐值:☆☆☆☆
一句话评价:书籍里的许多文章诞生在较早的年代,而其中蕴含的思想现在读来依然“先进”,或许所谓的“先进”无非就是尊重学生和常识,却也最难做到。
【语句摘录】
Ø 课堂只是教师全部生活的一部分,但有职业追求的教师会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教育资源并获得灵感。这种职业状态,来自对“学”的认识,即他首先是思考型的学习者,他能明白这节课要做什么,同时也知道这节课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Ø 教师在课堂上实践相关教学理论,有这种意识是积极的,不过,如果始终把课堂当作试验场,致力于课堂教学理论化,过于追求“创新”和“特色”,也许未必是明智的选择。一些教师教学技术娴熟,而当他致力于为自己的课找到一枚与众不同的标签时,很可能会违背规律,忽略教学对象。教育基础的特点,就在于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
Ø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示范,学生表达不得体,往往有教师的原因。
Ø “利益”是扼杀好奇心的第一杀手,教师和家长教育观扭曲,过早地诱惑儿童,向他们灌输“利益”,必然使他们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Ø 职业倦怠来得过早,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教师职业的期望过高。我之所以能比较平静地待在课堂里,是因为我很早就不相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这句话的人,或是传这句话的人,大部分没有太多的课堂经历。如果他每天沉浸在课堂里,如果他眼睛中有学生,也许未必会说这样的话了。你试着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如果你能用学生的眼光揣摩自己的教学,可能就会感到新奇了。——不是一天,是每天,每天如此。
【读后感想】
心中有“识”,眼中有“生”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之前听他人常称颂这本书,的确,从书名来看,这本书就足够吸引人。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让人想起课堂上无数一闪而过的瞬间,有时是意外的惊喜,有时是一瞬的尴尬、冷场,有时这样的瞬间甚至是模模糊糊的,还没有想明白是什么就已经一闪而过。若有人真能对课堂的机制分析得鞭辟入里,直指课堂上那些让人耿耿于怀瞬间的本质,该多吸引人呀!
但当真的翻开这本书,一篇篇文章读下去,读者慢慢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篇理论巨著,与之相反,它是一个一线老教师多年来不断躬身自省的“碎碎念”随笔。这样的文章虽不高大上,却更显亲近,让人更易阅读。
作者在整本书中多次强调,不想搞什么特色、什么方法,但整本书却溢出作者满满的教育情操。我想,如果将作者的教育理念概括起来,无外乎两个词:“尊重学生”、“尊重知识”。
大家一直以来都在说“以生为本”之类的口号,但“尊重学生”这几个字,真正做起来实在不易。书中有一处让我印象很深刻,在听某一个教师的课时,这位教师本来节奏如行云流水,却偏偏多提了一个看起来很多余的问题,听课的老师纷纷表示不理解,而吴非老师却感受到了那位老师照顾学习能力偏弱学生的体贴用心。在刚刚开始工作时,为了让课堂节奏变得顺畅,我总是请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来带读生字,这样课堂看起来是顺畅了,却遮掩住了许多存在的问题。师父便反复向我强调,备课时要想好,每个问题要请什么样的孩子回答,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能做些什么、得到些什么的空间。现在想来,这其实就是一个基础的从“课堂”到“学生”的转变。
尊重学生的课堂,其实强调的是一节真实发生的课堂。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是依参考书而定,而是依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课堂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越新越好,而是要真正符合学生的需要才好;课堂要真正符合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而不是框架精巧的艺术品或程序精密的表演。
除了尊重学生,整本书里也透露着作者对真正的知识规律的强烈倡导。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忍不住笑叹:这位老师,真敢说!吴非老师有些年纪了,是经历过文革、改革开放与无数个教育改革思潮的资深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乱象,如课本政治味太浓而不符合常识、教师们习惯上“虚假的”公开课等等。站在现在看,这些现象让人啼笑皆非,而吴非老师竟敢直接指出其弊病,勇敢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坚持语文教学的纯粹,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不足之处,大胆质疑,这样的求真精神实在难得。
但转念一想,现在的教育又没有这些“闹剧”吗?各种“XX法”、“XX式”层出不穷,不也是现在许多教师存在的问题吗?联想到自身,我未尝没有犯过追求新的教学方法,而把教学搞得四不像,最基础的知识没有扎实落实的情况。这怎能不让人羞愧呢!
吴非老师的这本随笔集收录的文章跨越的时间很长,但内核的教育理念放到现在来看,与新统编教材、语文核心素养、让学习真实发生等最火热的关键词不谋而合。与其说这是因为吴非老师的教学思想超前,不如说尊重学生、尊重知识发展规律,可能是教育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