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
《儿童心理画》读书心得

作者:庄庆璐 来源:温州市籀园小学 发布日期:2021-12-05 浏览次数:

《儿童心理画》读书心得

温州市籀园小学 倪昕甜

   动物天生就会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我们发出的每一个脱口而出的信号,每一个字符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及特定的目的,那么我们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呢?对于低年级儿童,不识字,绘画就成了他表达内心的唯一途径。这本书就是这样的内容,可以从儿童所画的人,来判断其成熟和智力。绘画就成了认知成熟的指标。

书中说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童年时期进行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训练,没有任何一种活动能与画画相比。”儿童画,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体验,通过眼睛观察、大脑思考、内心感动,并结合手、脑的协同作用,画下的内心情感和生活体验。越小的孩子越喜欢画画,直到他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发现自己画的并不具象,就会慢慢失去绘画的兴趣。为了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延续下去,让绘画继续帮助他们的身体、心理更好发展。我们需要寻求不同时期,最适合的绘画工具和绘画指导方式。

1岁时,尽量做到不打扰,不问问题,提供大大的图画纸,供货他尽情发挥。锻炼手部力量的控制。大面积无局部轮廓的涂鸦可以增强手臂运动的协调性。复杂的涡状形和大小不等的近似于圆形和矩形轮廓的线条可以锻炼手部小肌肉运动和手腕运动的灵活性。

2岁时,依旧不干预,画圈圈就很好,不应让其追求“真实的培养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有丰富的印象。带着他们多观察,发现不同的事物造型,多读不同风格的绘本,了解绘画的魅力。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留下的痕迹,让他体会绘画带来的最初快乐。记录好孩子对画的解释、说明、日期漫无目的的涂鸦很重要,同时要保护漫无目的的涂鸦兴趣。警惕孩子总以固定的风格画某一物体,比如介意哪个人物没有鼻子。不要让孩子拘泥于细节,比如头发、衣服的颜色。多听孩子解释他的画,并为他记录保存。

3岁时,开始进入命令涂鸦阶段,鼓励孩子想象思考,而不是刺激他画出可以辨认的物体。让他们的右脑的潜能就被激发。在命令涂鸦阶段,缺乏独立思考和信心的孩子会容易受到他人影响,需要对其在创造力上加以引导。但是对于涂鸦本身,无须成人的协助,不要鼓励儿童去画一些“真实”的东西,不要画着色画和
提供样式。

  4岁时,热衷于画人物、动物、植物。不要过于形式化。5岁时,开始拓展到其他主题,人物多为“蝌蚪人”。鼓励、赞美孩子凭印象画出的画。不要过于理性,纠正他画里的矛盾之处。直到6岁,都要给孩子自由,想画啥就画啥。在6岁前,孩子不喜欢空白,会填满整张纸,但是如果6岁以后还这样,可能是有某些问题。

   书中这章举例了一个以“一棵苹果树”为内容,不同的孩子画出的不同的苹果树造型,令我影响深刻。从最初的刻板学习,到后来领悟其中道理,实在太奇妙了。大胆地孩子总是画画也特别大胆,大气,粗壮的树干和茂密的树冠。谨慎的孩子,总是画在纸张最底部,又小又瘦。而有些心理上有些缺失的孩子,他们的树就会有些奇特的造型,比如没有苹果、没有树叶、没有生气……

    从7~8岁开始进入人像画阶段(家长不要厌烦孩子总是画人),孩子会因为自己的体验画出一些“错误”,家长不要纠正大多数孩子7岁会失去兴趣,因为大人总是提出不赞同,以及要求千净整洁的进行艺术活动。对于缺乏创造力的孩子,要鼓励他们去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给孩子创造条件,多画有真实体验的快乐的情景。

9岁开始进入现实主义表现阶段:会关注“同伴”,在这一阶段千万不要批评和嘲笑,要帮助儿童关注自己的强项、价值、兴趣和信念,以及关注孩子在得到同伴接受的同时获得一种个体感。要帮助孩子发掘绘画主题,比如生活中的事,或传说故事。可以多写生。
    10-12岁,是绘画的冬眠期,眼高手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提高热情。顺应其写实与想象结合的心理。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自由讨论、分享体验。
    通过这本书,可以明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绘画爱好者,而绘画更是一种非文字语言,是孩子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了解不同年龄层的不同需求,让绘画进一步成为家长走进孩子内心桥梁,让绘画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拥有一个更好的童年。



教学研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