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石头,我们还可以怎么联想呢?其实还能转一转……”,5月10日,实习教师姜佳妤老师引领三(6)班学生与松垟小学的同学共聚一堂,共同走进《会说话的石头》的美术世界……任教三年级的姜佳妤老师,在林春芳老师指导的一个月中进行了多次精益求精的磨课,有着稳定而规范的上课框架套路。姜佳妤老师基于学生的对石头的观察,通过石头的形状、联想、彩绘三方面展开深入讲解,并以自然界的石头为载体发展学生的造型联想能力,巧妙地教授了几种拓展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增强对自然立体实物所需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对自然美的审美情操。同时,姜佳妤老师不忘与松垟小学互动交流,“你们的石头有什么有趣的形状?你觉得像什么?”纵观课堂,趣味丛生,笑意盎然,孩子们学得扎实,更学得开心。每一个孩子在互联网+课堂这个“花园”里,思考各不相同的创意,收获设计灵感的“蜜”。
5月13日上午,籀园小学美术教研组“互联网+”同步教研活动于九山校区四楼会议室举行。我校全体美术教师参加本次活动,温州大学美术实习生旁听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共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由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实习教师伍涵渝老师与三(2)班的同学们带来的一堂精彩的课堂《眼睛的创想》。伍老师通过有趣的图片欣赏,将同学们带入眼睛的奇妙世界。在简单地了解眼睛结构后,老师利用课件上的图片和教具,生发兴趣,打开同学们的创作思路。伍老师巧妙地结合眼球、眼眶、睫毛的特征进行创意设计的教学。课堂中,同学们积极举手,大胆说出自己的创意,课堂氛围活跃。松垟小学的同学们也通过互联网积极参与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第二个环节是由王羡婷、余帆、张素弘三位老师带来的美术教学过程性评价汇报。王羡婷老师将九山校区的美术学业评价概括为:80%美术素养+20%学习习惯,附加特长评价。王老师以二年级段为例,讲述了对学习习惯(常规)的考核方式。她提到这一项考核对于低段的学生很重要,低年级的孩子们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课例梳理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评价方式和内容,让台下的教师了解到,对美术素养这一内容的评定有多种方式、途径,例如钉钉任务、期末考核、成长画册等。对于特长评定的具体实施,王老师表示,自已上学期曾通过流动画展、公众号发布等形式落实。
第二个汇报的是来自国际部的余帆老师。余老师所在的国际部美术学业评价以“一课一评”、“合作学习”、“作业整理”以及“期末考试”这四个模块展开。余老师指出,国际部多以小班化教学为主,采用量化表格的方式进行打分,也会有专门的整理课给学生进行查漏补缺、整理成册、展示欣赏、自我评述等活动。余老师希望在之后的教学中增加期末考试的内容,让学生不再限制于教材之内,可以更多地发挥想象,不断成长。
来自滨海校区的执教三、四年级的张素弘老师,简洁地将所有的成绩评定整理到两本册子里。张老师认为,学业评定由平时成绩、常规表现和期末检测共同组成,平时成绩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常规表现包括美术工具是否准备以及课堂表现,而期末检测这一部分内容,张老师会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在两个课时内进行绘画创作,极大激发学生的潜力。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眼睛的奇妙创想,也让在座的实习教师们学习到了美术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多样化。相信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们会更加注重对于过程性评价的探索,更好地进行美术教学。
(文/姜佳妤 王羡婷 楼佳妮 图/林著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