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
《种子课2.0》读书心得

作者:庄庆璐 来源:温州市籀园小学 发布日期:2021-09-21 浏览次数:

《种子课2.0》读书心得

温州市籀园小学 夏春銮

翻开《种子课》这本书的第1页,我便激动不已: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的老师们。我喜欢上课,我想将我的每一节课都作为礼物呈现给我的孩子们,带着这样的信念我走进了《种子课》这本书。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每个课例我都很喜欢。我边读边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选取其中几个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和老师们进行分享。

首先备课要有大局观和系统感。就像我进入籀园小学的第一天,戴小军军主任就告诉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采用大单元备课。所谓大单元备课就是把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容进行解读,再在大框架下建立系统内容和授课内容。我们实时审视当下的内容和之前、以后的知识的联系和地位,从不孤立地考虑单个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不再是只盯着考点或者知识点,而是做到了左顾右盼、上贯下联。下面我就以位置与方向这个课例来谈谈我们的备课。位置与方向这个内容在整个小学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教学。位置与方向东西南北,这个内容我们是这样开展教学的:情景首先是学生以自己的左右来描述位置,可是遇到了困难,他们并没有在描述的位置相遇,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了这样的矛盾冲突,学生当然就会思考他们就会发现我来为中心确定位置有局限性了那需要我们中心。以我们为中心学生其实是有生活经验的或者用于校长的话说学生是有自己心里的明白的。比如说我们可以以太阳(早上的太阳,傍晚的太阳),或者夜晚的北极星,或者年轮这些都可以当做标志物来规定位置,这一块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片段。下面我就对比《种子课》一书中同样的课例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我认为我们的教学是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角色体验的。但是继续回顾后续教学第三阶段数对以及第四阶段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用同样的视角去挖掘这些观测点的角色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同样我们也没有能力或者说我们也没有高度去发现这一类课的育人意义和品质。大家看,下面这段文字是我想和大家去分享的,也是来自俞校长书中的内容。(课件红字),研读这个课例,我的收获是:1,同一类的课,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有大局观和系统感,利用好”种子课”的功能。但刚才我们备课的时候会发现在第1阶段和第2阶段衔接的时候,我们备课是思考了这个角色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的。但到了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时候,我们好像又忽略了学生的这些经历,所以备课我们没有做到一节课通一类课。第2个收获:我们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科学习的育人的实现,并且明白数学学科育人的效果一定是另一个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我们平时可能往往都是从这种外在的情境入手,我想之后我们要找到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核心价值。

       第二个感受比较深的就是我在阅读《为什么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这一章节,我的感受也很多,我发现自己有时好像也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备课,往往会把学生拉进我们的明白,让学生明白我们心中的明白,这是我们教学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方式。有时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记住了知识,没有思考。那当然自然也不会有问题了。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的明白对于学生而言是有距离的,是有困难的呢?我们更应该尝试走进学生的明白,在他们真实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下面我就以除法竖式的教学来谈谈我的感受吧!除法竖式的教学,学生是有他的基础,因为他们已经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学生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都是这样的,那除法的竖式偏偏不一样,我们的学生向我们提出过这个困惑吗?我儿子今年刚好学了这个知识点,因为性格内向,他说不敢问童老师,就来问我除尘竖式为什么不是和加减乘一样的?于是我连夜百度。我查了除法竖式教学内容,这个内容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下调到二年级下册进行教学,我除了关注学习年段的变化,还发现书中例题的顺序也进行了调整,旧教材是先教没有余数的除法再教有余数的除法,新的教材呢,是先教了有余数的除法再到没有余数的除法,那我也困惑了:为什么教材要做这样顺序的调整呢?为什么不是先学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呢?这时,我刚才看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他说我们在教学时先用有余数的竖式进行教学,教学的时候我们引导学生将他们心中的竖式和老师的竖式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困惑慢慢到理解除法竖式这样写真的是合理的。我也让儿子将他心中的竖式和我的竖式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他就消除了内心的困惑,接受除法竖式的合理性,我想这就完成了将学生的明白改造成老师的明白。我们要走近学生,找到学生的困惑,我们要回答好学生每一次提出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觉得数学真有意思。愿意去思考 ,也敢于去提问。那么下面我又有一段文字要和大家分享,也是来自《种子课》这本书。研读这一课例,我的感悟是备课时,走近学生,去明白学生的明白,去理解学生的不明白。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明白,不明白都改造成我们老师的明白,那么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慢,但我想它一定有慢的价值和意义。

好了,今天关于《种子课2。0版》先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我想唯有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我们才能将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当做礼物呈现给我们的孩子们,我们的孩子们也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吸收太阳的能量,带着四季的记忆,茁壮成长。

 

 

 

 


教学研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